i. 序:
(1) 邏輯樹、MECE、架構等都只是工具,
筆者註:【真確】也有一章提到。
|
2. 生產力=輸出/輸入=成果/投入勞力及時間
3. 價值矩陣
解答質↑
|
3.有價值的工作
|
|
1.起點,查明議題
|
2.推敲解答
|
|
議題度(issue)→
|
||
4. 【議題度】在自己身處的局面下,對於該問題要找出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
(1) 2個以上團體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
(2) 與本質相關或無法清楚分辨是非黑白的問題
5. 【解答質】對於該議題度,目前可以提供明確答案的程度
筆者註:大前研一曾提過,有60分鐘則花59分鐘想問題,1分鐘提問。
就像狙擊或隱形戰機一樣。亦即選擇>努力。
|
6. 「死守第一手資訊」(此為教條)
ii. 議題思考: 現在真正應該找出答案的問題
1. 智囊團人脈:有些情報只有專家才看得到
2. 禁句:「不試試看怎麼會知道」
3. 針對議題找答案→知道所需資訊及該做的分析→讓分析結果的解釋明確化
4. 落實凡事都用文字表達:人類的限制
5. 觀察世界的形式
(1) 【視覺思考型】由視覺上的意象進行思考的類型
(2) 【語言思考型】由語言進行思考的類型:佔團隊大多數,化為文字才能有效運作
(3) 主詞+動詞的簡單句型
(4) 使用工具【5W1H】
(5) 使用比較句型 “不是…而是”
B. 好議題的三個條件
1. 屬於本質性的選項
(1) 反思是否為【假議題】:真的應該從這裡找答案嗎?現在真的必須找出答案嗎?
(2) 議題是浮動的:改變主詞、人事時地物,議題就不同
2. 具有深入的假說
(1) 推翻常識:天動VS地動
(2) 找到共通點:用新模型解釋現狀
(3) 找到相關性:用新舊共通點解釋給他人理解
(4) 找到群組:AB連動
(5) 找到規則:地心引力
3. 可以找到答案
(1) 不是具有震撼力的問題就可以直接成為好議題
C. 思考材料
1. 接觸第一手資訊:銷售現場、生產現場、研究現場
(1) 電話銷售【COLD CALL】:涉及有保密義務的內容不用說,問到的內容只用於內部討論
2. 掌握資訊,使用工具【MECE】
(1) 業界內的競爭關係
(2) 潛在進入者
(3) 替代品
(4) 事業下游(顧客、買家)
(5) 事業上游(供應商、供應企業)
(6) 技術和創新
(7) 相關法規
(8) 數字、問題意識(只要不知道這些,和該領域就無法對話)、架構(總評、專業雜誌、年度報告、教科書)
3. 不要蒐集過頭
筆者註:天花板效應、太專業反而被該領域束縛
|
D. 確立議題的五個解決方式
1. 刪減變數
(1) “社群網站”縮小範圍只看”facebook”
2. 可視化
(1) 店鋪陳列方式
(2) 空間配置、順序、相關性
3. 從最終情形倒推:我到底想要什麼?
(1) 現在的事業狀況(市場觀點、競爭觀點)
(2) 事業該以什麼做為目標
(3) 三至五年後的目標、最關鍵的因素(函數)該放在哪裡(是否守住相對優勢或是積極開發市場)
(4) 對於當時的強項以符合自家企業致勝模式的想法
(5) 用數值可以如何表達
筆者註:終點是什麼?有哪些是別人做過的?我可以突破的點在哪裡?
|
4. 反覆問【所以呢?So What?】
表面性
↓
本質性
|
選擇(假說)
|
本質性問題=議題度
|
1.地球暖化是錯誤的
|
何謂「錯誤的」
|
|
【所以呢?So What?】
|
||
地球暖化併不是全球一致共通發生的現象
|
各地區的氣候當然多少不同
|
|
【所以呢?So What?】
|
||
地球暖化只有北半球部分地方發生
|
地區限縮後比較容易分辨是非黑白
|
|
【所以呢?So What?】
|
||
被視為地球暖化根據的資料都以北美及歐洲為主,地點有刻意偏頗
|
地區更加限縮,驗證的重點浮現
|
|
【所以呢?So What?】
|
||
主張地球暖化者的資料不只地點偏頗集中在北美與歐洲,資料的取得方法或處理方法有失公正
|
除了「資料」以外,該假說還有「取得方法或處理方式」方面的問題,所以該找答案的重點就成為明確的議題。
|
|
5. 思考極端的實例
(1) 如果我的市佔增加十倍?
筆者註:如果我現在死亡呢?
莫非定律是樂觀主義,幫助我們先看到最壞情形(神田昌典)
|
iii. 假說思考─分解議題並組排故事線(story line)
A. 何謂議題分析:查明議題+提升解答質
1. 查明議題本身不能提高工作價值,還需提升解答質
2. 【故事線(story line)】以情節製作連環圖
(1) 分解議題:針對到目前為止找不到答案的議題進行分解,直到可解答的大小為止。
(2) 編輯與組排故事線:根據經過分解的議題與針對各議題的假說,編輯與組合成為能夠驗證整體議題的故事線。
筆者註:此處需用到金字塔結構與MECE
|
B. 在議題的起點組排故事線
1. 到處蒐集相關議題的資料
2. 當資料蒐集完整的階段,思考其中意涵
3. 將課題排列出來,組排故事線
C. 步驟一:分解議題(5W1H)
1. 有意義的分解:MECE
(1) 彼此獨立,互不遺漏
2. 事業理念的分解:內容是否可以成就事業機會
(1) 該鎖定的市場需求(WHERE)
a. 那些區隔?各有什麼動向?
b. 時間軸上該留意的事
c. 具體而言該鎖定哪個市場需求
(2) 事業的獲利模式(WHAT & HOW)
a. 以什麼樣的事業組織架構提供價值,並讓事業永續經營
b. 價值鏈上立足什麼位置
c. 哪裡吸引顧客
d. 收益來源
D. 步驟二:編輯與組排故事線(圖24)
(1) 共有問題意識及前提所必備的知識
(2) 關鍵議題、次要議題的明確化
(3) 針對各次要議題的討論結果
(4) 整理上述項目綜合性的意涵
2. 【分鏡圖】
3. 故事線:盡早完成,各階段都有功能
(1) 並列【為什麼】以MECE原則
(2) 【空、雨、傘】確認課題、深掘課題、做出結論
(3) 金字塔結構就是活用上述兩類邏輯的結構,但是如果已經可以結構化傳達,不用在意結構名稱。
iv. 假說思考─圖解故事線 (圖)
A. 步驟一:找出「軸」
1. 分析的本質:不是數字、分類,而是公平的互相比較
2. 定量分析:
(1) 比較(相同起點比較變因)—柱狀圖、橫條圖、分布圖、直方圖
(2) 構成(與整體比較)—派餅圖、堆疊直條圖、瀑布圖、組合圖
(3) 變化(時間為軸)—折線圖、柱狀圖、股價走勢
B. 步驟二:意象具現化
